2013年秋,就任中國國家主席剛半年的習近平提出「一帶一路」計劃:絲綢之路經濟帶,貫穿歐亞大陸;海上絲綢之路,勾連歐亞非。兩條線相連,構成了一個以中國為起點/終點的閉環。
可以說,這個閉環是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」投射在世界地圖上的骨架。附著其上的,除了追求新一輪經濟增長、搭建能源鏈條的願望外,還有在外交舞台上延展勢力版圖的勃勃野心。
五年後,「一帶一路」的骨架生長得愈加粗壯、清晰,且早已走出歐亞非,進入了拉美、北極。同時,它也迎來了更為明顯的阻力。不少沿線國家視其為可分一杯羹的「香餑餑」,同時,它亦被指責為「債務陷阱」、甚至「新霸權主義」。2018年,中美貿易戰爆發、美國聯手盟友對中國科技製造業拉起封鎖線,更令其肩負了抗衡美國圍堵的艱巨任務。
2018年11月底,前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國際金融論壇第15屆年會上表示,「一帶一路」倡議能幫助影響全球化的未來——這個未來,會是中國設想中的未來嗎?


進度條
據計算,「一帶一路」的建設將至少調動一兆美元的中國國家資金,其中,國家開發銀行承諾了9000億美金。一項截止2017年的分析顯示,中資銀行已經累積發放了2000億美金,也即預計投資的五分之一。而中國公司獲得的「一帶一路」建築合同,則已經超過了中資投資的數額,達到了3400億美元。

追蹤「一帶一路」
五年來,一帶一路在沿線國家已經實現、或正在計劃哪些基建項目?經授權,端傳媒翻譯了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(Merics)「一帶一路追蹤項目」繪製的地圖。該數據庫涵蓋了全球範圍內,以實現「一帶一路」政策目標為旨、投資在2500萬美元以上的中國項目。
Weidman/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

石油、
天然氣管道
據統計,「一帶一路」沿線國家擁有全球58.8%的石油、79.9%的天然氣和54%的煤炭。中國是能源進口超級大國,如何更安全、便捷、穩定地獲得能源是「一帶一路」的重心。路線多樣化是減少風險的方法之一,而「一帶一路」正是提供了這樣的契機,將能源投資從亞洲擴張到非洲,甚至拉丁美洲。

港口
據中國交通部2018年的數據,在「一帶一路」倡議下,中國公司參與了34個國家共42個港口的建設和運營,簽署了38項雙邊和地區海事協議,涉及「一帶一路」沿線47個國家。中國正在顯露出一個「海上超級大國」的姿態,許多觀察者擔心的是:很多商業港口占據戰略位置,可以迅速升級轉為軍事港口。


鐵路
鐵路的物流能力遠遠弱於海運,「一帶一路」強調的鐵路建設,更多的是「中國高鐵」這個被北京寄予厚望的「國際品牌」。比起陳舊、升 級困難的歐亞鐵路線,「一帶一路」新開設的鐵路項目更多地集中在巴基斯坦、馬來西亞、斯里蘭卡和緬甸等地區,以及非洲。

「一帶一路」暨中國「霸權」?
從一開始,「一帶一路」就被國際社會比作是中國版「馬歇爾計劃」。北京反覆否認這一類比,拒絕給「一帶一路」加上地緣政治層面的動力。
北京給出了「人類命運共同體」的話術。這樣的措辭,讓觀察者更加堅信,「一帶一路」就是中國全球戰略的重要一步。
「古絲綢之路沿線地區曾經是流淌着牛奶與蜂蜜的地方,如今很多地方卻成了衝突動盪和危機挑戰的代名詞。」
——習近平
Nicolas Asfouri/Pool via Getty Images

地緣與輻射
在2013年提出的「絲綢之路經濟帶」和「海上絲綢之路」基礎上,以中國為起點的「六大經濟走廊」已經成為「一帶一路」的重要「主體框架」。而在2015年底正式成立的「亞投行」(AIIB),首個中國倡議設立的多邊金融機構,截止2018年12月,已有93個國家加入。截至2017年12月,亞投行已展開24個投資項目,項目貸款總額為42億美元。


「巨龍」的陰影
然而,五年下來,「一帶一路」面臨的障礙也越來越明顯。發出「雜音」的,正是「一帶一路」渴望觸及的關鍵地區,尤其是中亞和東南亞。北京反覆做出「雙贏」承諾,可對於很多沿路國家而言,這份承諾一面寫着野心和夢想,另一面卻是失控的債務和可能的主權喪失。
2018年初,華盛頓全球發展中心的一份報告分析了最易遭受債務危機的「一帶一路」沿線國。
直到2017年之前,作為「一帶一路」計劃的另一端,歐洲各國對於中國的這一「旗艦」倡議的熱情都還相當高漲。至今,已有20個歐盟成員國和11個歐洲國家與中國簽署了與「一帶一路」相關的合作備忘錄。
但是,隨着歐洲各地交通、港口等項目的展開,歐盟對「一帶一路」的立場開始變得強硬,其中最常見的擔憂是「一帶一路」不符合歐洲堅持的自由主義價值觀,也未遵循市場化、透明、可持續發展等國際規則。此外,中國主導的「16+1」框架,試圖聯結中東歐,讓歐盟擔心,中國在破壞歐洲的一致性。
「古代絲綢之路從來不是純粹的中國之路……這些路是共享的,不能是單向的。」
——法國總統馬克龍